拓展培训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
拓展训练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
拓展训练并不能取代我们的基础教育,甚至不能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,但是,就教育的本义----人的潜能的激发和灵魂的塑造来说,拓展训练肯定也是一种教育形式,是一种我们比较陌生、又亟待了解和借鉴的教育形式。拓展训练对于长期处在“应试教育”笼罩之下的我国基础教育,能产生较好的冲击作用和补充作用;对于基础教育向“素质教育”的转轨,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特别是在以下几方面,拓展训练会给我们以重要的启发,引起我们进一步的反思。
1.基础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?
除了教学生掌握一些知识、发展一些认知能力外,我们还重视些什么,还做了些什么?雅斯贝尔斯在《什么是教育》一 书中尖锐指出:“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,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。”这就是说,光教给孩子一些知识,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,这还不是完全的教育;完全的教育,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。
作为一个人,孩子不仅需要知识,他更需要灵魂,更需要人格!教育应该走向人的内心深处,走向我们徘徊门前已久、却未曾跻身的那座宏伟瑰丽的人的精神宫殿里去。在基础教育的诸项目标分类中,人格养成应是更高、更重要的目标。在这方面,我们难道不应该很好地研究一下拓展训练的眼光和做法吗?
2.应该怎样看待基础教育中学生的活动?
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,是由班级授课、分科课程、认知教学和循序渐进这几个特点来维系的。这个模式固然有它的历史合理性,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条件下,它显得日益窘迫,表现出多方面的弊端。其中首要一条弊端,就是与事实上的单一的认知目标相适应,学生的活动单一化,加剧了学生的畸形发展。目标的限定导致了活动方式的限定。
这个问题,既是基础教育实践的难点,又是教育理论研究比较困惑的难题。 有一种理论认为,教师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媒体,而教材又是教学双方的媒体。这是只看见了静态的东西,没有看见动态的东西;动态的东西是活动。活动才是联结教学双方、联结教学中各种要素的真正媒体。没有活动,所有的要素都是死的东西,不能构成一个△△体。教育教学的实质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,这是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达成的共识;教育教学要构建真正的学生主体性,必须创造出丰富而有效的“活动△△体”,这是我们尚未完全明确的问题。有的同志甚至提出,活动一次两次可以,天天搞活动就受不了了。这是把“活动”仅仅理解为蹦蹦跳跳了,未免过于直观。 其实,不依谁的意志为转移,我们的教育就是在天天搞活动,班级授课也是活动嘛,只不过这个活动只局限在认知上,太单一、大狭隘罢了。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更完整、更丰富、更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。
现在有人在研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分野问题,我想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,对立起来谁也不能成立,谁也不好发展。更重要的倒是应该研究一下二者的融合,即学科活动化,活动学科化。拓展训练的指导人员在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下了极大的功夫,详细研究每一个方案,精心推敲每一个细节,力图把活动的情景性、趣味性、挑战性和教育性完美地结合起来。这是拓展训练能够保持强大吸引力的关键,值得我们深思。
3.教育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?
促进学生的发展,与上述目标的确定和活动过程的安排密切相关,这里谈的是教育方法论的问题。我们有的教育,不是促进学生的发展,而是抑制和阻碍学生的发展,甚至摧残学生的身心;有的教育促进不够有力,学生达不到应有的“最近发展区”。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?我们经常讲,教育要扬长避短,要长善救失,这怎么理解?
“正面教育”的操作性意义在哪里?
我认为,人类有一种专门针对自身的实践活动,即“返身实践”。在这种实践中,医疗和教育占据了不同的两端。医疗是把正常水平以下的人恢复到正常状态,而教育则是把正常水平的人提高到他可能达到的较高状态(“特殊教育”之所以特殊,就在于它是医疗与教育的结合)。我觉着,教育要永远盯住学生身上的优点、亮点、特点,永远朝正面的、积极的、健康的、亮丽的角度去看待问题。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学生,身上肯定是有长有短,有好有差的,但教育者不是用苛刻的眼光去挑剔他的短处和缺点,加以喋喋不休的训斥和指责,就像一 个医生把病人放在一台大显微镜底下,把他的每一个病灶统统放大,然后手术除之。这不是教育的态度。
教育的态度正好是医疗态度的反面,就是放大受教育者的优点和长处,使之充分发挥。甚至受教育者的优点和长处还在萌芽状态,还不明显,我们也要抓住不放,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。现在许多学校在进行“成功教育”、“愉快教育”、“激励教育”等实验,这是符合教育规律、体现教育本质的。
拓展训练的经验也告诉我们,当教育恰到好处地把握到学生的“最近发展区”,激励学生向能力和个性的现有限度挑战时,教育就会变得充满趣味;而当学生经受住了磨难和考验,成功地实现了能力和个性的飞跃,脸上漾溢出抑制不住的胜利感和自豪感时,教育就是激动人心的了。